《但愿人长久》教学设计7篇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但愿人长久》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《但愿人长久》教学设计1一、教学目标
1.掌握主题文本:
(1)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第四、五、六自然段。
(2)掌握生字新词,重点理解“形影不离”、“悲欢离合”、“心绪不宁”、“埋怨”、“宽慰”等词语。
(3)能够熟读理解《但愿人长久》这首词,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。
2.感悟文本主题:
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,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。
3.培养语文品质:
(1)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,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。
(2)通过品析词句、展开联想、想象等方式,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。
(3)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,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,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。
(4)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、对比等读书方法,并学习苏轼“转念想问题”的良好思维品质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三、教学时间
四、预习作业
1.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,要读得正确、流利。
2.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,读准字音,认清字形,并能组成词语。
3.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
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
4.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,在课上提出并交流。
5.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,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。
(一)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
1.复习导入
(1)指名朗读课题,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。(师白: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,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。)
(2)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?(板书:苏轼)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?(要说清楚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、谁、在做什么。)
(一个中秋节的夜晚,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,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。)板书:思念
师:同学们,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,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,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。(板书:内心活动)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。
2.请你找出“思念”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,有感情地读一读。
(1)指名有感情地朗读,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,问:“在朗读这一段时,你最关注哪个词语?为什么?”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。(点红并板书:心绪不宁)
(2)师: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,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,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,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。假如我们关注了“心绪不宁”,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?(点红:欢欢喜喜)
(3)指导朗读,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。
(4)引导质疑:同学们,读到这儿,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?
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?
3.出示自学要求: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,看看有几句话。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?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。
(1)自读自划
(2)同桌交流
(3)创设情境对话:老师是记者,同学是苏轼。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。
师:“苏轼啊苏轼,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?”
生……(教师要让学生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完整地表达。)
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,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:你的这个词用得好,请问什么叫“手足情深”呢?什么叫“形影不离”呢?小时候,你和弟弟形影不离,还一起做些什么?(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、见面机会少、分别时间久,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,与弟弟天各一方,从而加深对“思念”的理解。)
(4)教师引读:苏轼跟弟弟苏辙……(生读),小时候……(生读),长大以后……(生读),如今……(生读)
师问: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,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?
(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,依次表示童年、青年和中年,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,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。)
(5)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,指导朗读,丰富对思念的感悟。
出示:“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……心绪不宁。”
(二)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
1.引出第四自然段,学习体会
师:同学们,“思念”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,“心绪不宁”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(板书:心情)。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,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。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,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。(板书:埋怨)
(1)什么叫埋怨?(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)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?(埋怨父母: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?埋怨老师: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?埋怨同学: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?埋怨钢笔: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。)
(2)苏轼埋怨谁?是怎么埋怨的?指名朗读
出示:苏轼躺在床上……埋怨起来:“无情的月亮啊……这么亮呢……”
教师指导朗读,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,对月亮的不满情绪。
(3)师:同学们,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,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。假如你是苏轼,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?
先同桌互说,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,教师点评。
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,打开学生的思路,当然,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。
出示:
无情的月亮啊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欢欢喜喜观赏品尝
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
比如:
无情的月亮啊,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?
无情的月亮啊,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,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?
2.师:同学们,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,心情发生着变化,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,到现在的埋怨月亮。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?(板书:手足情深)
3.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,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。
(三)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
1.师:同学们,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,心情发生了变化,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,发 ……此处隐藏8288个字……,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《水调歌头》,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。
二、检查预习,整体感知
1、指名分节朗读课文,相机正音:
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
2、读书过程中,教师针对难写的“缺”进行书写指导,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。
3、学生默读课文,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。
(1)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,一年—度的中秋节到了,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?
(2) 指名读第2自然段,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。(板书: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)
(3)中秋之夜,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?指名读第3自然段,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。(板书: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)
(4)真是手足情深,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?指名读后面几小节,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。(板书: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)
(5)组织学生默读课文,并根据板书,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?
三、感悟“思念”
1、《水调歌头》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。读读课文2、3自然段,在这样的一个夜晚,苏轼心绪不宁,他在想些什么呢?
2、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:
(1)皓月当空,月圆人不圆。
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?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,理解“皓月当空”。
(2)家家户户热闹非凡,触景生情。 ‘
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。并引入王维的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
(3)手足情探,分别已久。
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,理解“手足情深”、“形影不离”。
3、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第二课时
一、复习导入
千年以前,同在这一轮明月下.文学家苏轼被贬职,派往密州做官,长年漂泊他乡,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,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。上节课,我们初读了课文,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,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?
二、精读课文,感悟意境
(一)感悟“埋怨”
(1)面对明月,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。月亮渐渐西沉,在深深的思念之中,抬头看着这明月,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?读课文第4自然段,如果是你,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?
(2)组织交流
随机引导: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。
理解“眼睁睁”一词在文中的意思。(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,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,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。)
观察文中插图,在这样的月夜,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?
明白省略号的意思,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?
如:想当初,我和弟弟形影不离,手足情深,可如今,却天各一方,无法相聚。
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,可我们却天各一方,彼此分离。7年了,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!
(3)指导朗读
(二)感悟“宽慰”
(1)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,读读课文第五、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,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?
(2)组织交流
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,体会“十全十美”的意思。
悲与欢,离与合,隐与现,圆与缺,人生就像月亮一样,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,也有缺的时候,有出现的时候,也有看不见的时候。生活中,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,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。
老师扮苏轼,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,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。(引导学生自由发挥,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)
(3)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,再读读第5自然段,看看还有不懂的吗?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“婵娟”是指明月,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?读读第4段,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,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? (在交流的基础上,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,尝试配乐朗读)
三、总结延伸
(1)齐读全文,说说自己的收获。
(2)这首词中,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,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。你知道是哪两句吗?
(3)在哪些情况下,我们可以对他们说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?中秋月圆之际,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,不能与亲人团聚时。
(4)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?
《但愿人长久》教学设计7教学要求:
1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4-6自然段。
2、学会生字新词,理解词语。
3、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4、通过朗读,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,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,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理解诗意,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揭题,基础性诊断与矫治。
1、读题,理解题意。
2、简介苏轼。
3、基础性诊断练习,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。
二、初读课文,自主性诊断
1、自由读课文,读通课文,读准字音。
2、同桌互相检测,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。
3、检查,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。
(1)认读生词。
(2)指名读课文,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。
(3)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?
三、精读感悟,理解性诊断与矫治。
(一)学习1-3自然段。
1、自由读课文,你读懂了什么?
2、讨论交流,群体性诊断与矫治。
(1)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。
(2)中秋节,各家团圆,而苏轼却“独在异乡为异客”,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?
(3)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?你从哪个词看出的?
3、指导朗读
(二)学习4-5自然段。
1、诗人为什么睡不着?
2、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?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?
(1)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。
(2)讨论交流,群体性诊断与矫治。
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,很快解脱,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?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、热爱人生、积极向上?
3、指导朗读。
(三)学习第6自然段。
1、读诗句,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。
2、介绍古典诗词及《水调歌头》。
3、听课文录音。练习朗读。
四、总结课文,自主性诊断与矫治。
1、总结全文。
2、背诵《水调歌头》。
五、发展性诊断与矫治。
1、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,在班级交流。
2、开展背诵“古典诗词”活动,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,开阔学生视野,增强学生能力。
文档为doc格式